|
新闻中心 |
马中超理事长接受《消费日报》记者采访:不同消费群体的两种选择 |
背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6月底公布了《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等4项国家标准。其中电动轻便摩托车标准在重量和速度两个指标方面与1999年制定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做了“无缝衔接”,引发轩然大波,消费者、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专家学者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了担忧和不满。
面对社会各界的呼声和质疑,12月15日,国标委发出通知,决定四项电摩国标中涉及电动轻便摩托车内容暂缓实施。
为此,记者12月18日采访了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针对行业的关切,协会都做了哪些工作?
马中超:早在10月初,在浙江展会和江苏展会期间举办的两次会议上,针对电摩标准已出台的实际情况,我曾围绕行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提出了企业对此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新情况,新变化既是变革也是机遇,要牢牢把握行业发展的四大趋势。其中包括轻量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消费者,特别是城市消费者的偏好正向更轻巧、更便捷、更安全方面转变。另一方面,随着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大,在客观上要求电动自行车向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轻量化无论如何讲应该是电动自行车未来发展的首要趋势。此外还包括锂电发展提速的趋势,包括市场细分的趋势,也包括加快产品创新的趋势。
11月电动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标准的培训班引起了企业的反响,产生了较为普遍的焦虑和担忧。许多企业对明年1月1日电摩标准的即将实施毫无准备,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大的波动和不稳定,协会对此高度关注,非常重视。协会领导在前一段北京、天津、江苏、浙江调研的基础上,又重点去上海、无锡、河北、山东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比较广泛地听取了业内不同类型企业、各主产区行业协会、有关地方政府、经销商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协会及时向中轻联和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反映,在国标委召集的有关会议和相关部门、相关协会电摩标准协调会上,协会充分地、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情况和企业的诉求,并提出了我们的意见和具体建议。
12月15日,国标委在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决定对电动摩托车国家标准中涉及电动轻便摩托车的内容暂缓实施。国标委的这一决定充分考虑了我们行业的实际情况,给我们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留出了空间,对行业来讲应该是利好的消息。充分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对我们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理解和支持的,对此我感到非常欣慰。
记者: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标准为什么要无缝衔接?
马中超:你的这个提法不正确。电动自行车与电动摩托车标准不应该也不需要“无缝衔接”。为什么?因为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完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电动自行车具有脚踏骑行功能,具备自行车的属性,是非机动车,而电动轻便摩托车没有脚踏骑行功能,完全是以电机驱动,是机动车。
正因为二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产品,就不存在着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标准的“无缝衔接”,也就更没必要去人为地进行“无缝衔接”。
考虑到二者同为交通工具,在技术指标方面也需要相互参照,因此两种产品的标准要做到科学、合理、相互促进,一定要衔接好,这样才能有利于两个行业的共同发展。
记者:轻便电动摩托车国家标准暂缓实施后,协会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马中超: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暂缓电动轻便摩托车国家标准的实施,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过渡期加快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的修订进程。
国标委及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对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修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那就是,标准的修订要在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的基础上,做到“三个能够”——既能够符合产品在安全、环保和节能等方面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能够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留有空间,更能够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我们行业一定要按照这个要求去做。
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不仅仅面临标准一个问题,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等方面要做的工作还相当多。但是,在当前,尽快修订好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标准是引领行业发展的利器,一个行业没有标准就不成方圆。我们要按照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精神,重新审视行业发展的路径,回顾总结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要有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摩托车、轻便摩托车可以电动化,但是电动自行车可不能摩托化。我想标准的修订要在遵循上面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各相关方面的意见,通过科学测试,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确定速度和重量指标。同时,标准修订要特别重视安全指标,进一步提高产品安全性能。适度地放宽重量,适当地提高最高时速是行业和企业非常关注和强烈期盼的。因为国家标准具有严肃性,是技术层面的工作,我们各级行业协会在反映各类企业和各方面意见的同时,要配合国标委和自行车标委会,还有电动自行车分标委会,努力做好协调工作,做好上下沟通工作,取得行业共识,推动电动自行车标准能够尽快修订完成。
记者:您对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有哪些期望和要求呢?
马中超:在企业层面,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还是电池配套企业,都要提倡尊重科学,理性思维,为构建科学的电动自行车产品标准体系创造良好的氛围。企业要主动适应变革,积极把握机遇,加强行业自律,以切实维护消费者安全和权益为己任,寻求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希望能有一个宏观的新定位。
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是明年行业发展的主线。电动自行车企业要加大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促进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希望能加大对国外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开拓力度,因为我们现在出口占的比例还很低,不到3%。企业也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实现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
发布时间:2010-1-15 |
点击率:1528 |
[返回上一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