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行车产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自行车产业的发展比西方国家晚,20世界30年代在沈阳、山东、上海开始进口零部件组装整车,到80年代中国自行车形成3个品牌(飞鸽、永久、凤凰),市场紧俏,供不应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自行车品牌的入驻,部分中国大陆的老品牌开始陷入困境,面临倒闭、重组、转产或缩小规模的局面,同时,中国自行车行业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生产技术、工艺、产品质量及自动化生产程度等方面有了明显地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 自行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现在我国自行车产地趋于集中,形成广东珠江三角洲(华南)、江浙沪长三角(华东)和天津三大区域;
中商情报网研究显示,目前全球自行车年生产量约1.2-1.3亿辆,需求量则约1-1.2亿台左右,市场仍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中国自行车产量、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70%以上,国内消费量也居世界第一。2006年中国自行车行业规模以上自行车企业有881家,从业人员超过18万,生产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共计6732.7万辆,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18.3亿元,销售收入508.4亿元,利润总额13.8亿元。2007年一季度规模以上自行车企业共生产整车1546万辆,同比增长9.4%,产销率99.5%,完成工业总产值128.3亿元,增长1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2008年上半年出口自行车整车3021万辆,出口金额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2.1%(资料来源:中国自行车协会,2008年1-6月份我过自行车共出口到160个国家或地区)。
表1、2009年6月自行车出口分车型统计表
整车车型 |
出口量(万辆) |
同比
增长 |
环比
增长 |
出口额(万美元) |
同比
增长 |
环比
增长 |
单价(美元) |
同比
增长 |
占出口总量比重 |
竞赛型自行车 |
1.0 |
574.3% |
-20.6% |
146.2 |
150.0% |
-43.9% |
143.5 |
-62.9% |
0.3% |
山地自行车 |
62.2 |
-58.1% |
-23.3% |
4619.5 |
-46.4% |
-23.7% |
74.3 |
28.0% |
15.8% |
16、18、20英寸越野自行车 |
72.4 |
-31.4% |
-16.4% |
1733.0 |
-40.9% |
-15.3% |
23.9 |
-13.9% |
18.4% |
其他越野自行车 |
0.02 |
-87.5% |
85.7% |
3.3 |
-83.7% |
94.9% |
147.7 |
30.7% |
0.0% |
16英寸及以下的未列名自行车 |
104.4 |
-5.8% |
-3.5% |
2240.6 |
-1.4% |
1.0% |
21.5 |
4.7% |
26.5% |
其他未列名自行车 |
154.3 |
47.1% |
-11.0% |
8504.3 |
40.9% |
-10.8% |
55.1 |
-4.3% |
39.1% |
合计 |
394.3 |
-16.1% |
-12.5% |
17246.9 |
-13.5% |
-14.2% |
43.7 |
3.1% |
100.0% |
二、中国自行车产业状况分析
经过数十年改革发展,国内自行车产业形成了民营企业为主体规模巨大的集聚产业体系,整体面貌和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通过自主创新又派生出规模巨大的新兴电动自行车产业,迅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产业基地。但是,从世界自行车产业发展总体格局上衡量,我们的产业发展依然处于只大不强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民营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资本技术实力自主参与国际市场较量;在产业发展状态上,存在重产能,轻研发、构建品牌和国际市场营销力方面投入乏力的问题,导致产、研、销发展不相同步和结构上失调,使企业整体资质不高,产品综合竞争力不强;在国内市场也往往受宏观环境和经营理念的多方面制约,使广大企业基本处在资金链、科技链、利润链和市场链的低端苦苦挣扎。
2007年以来,我国自行车行业发展平稳,出口数量有小幅增加,而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欧盟反倾销、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困扰自行车行业发展的五个因素。特别是2008年,中国自行车行业克服连续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下半年,金融危机开始深入波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实体经济,受此影响,自行车出口遭受较大挫折。
镁是继钢铁、铝之后的第三大金属工程材料,被誉为“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镁及镁合金在减重、节能、环保和可循环利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加快推进镁合金自行车产业化,则是我国自行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行车行业还缺少自有品牌,国内市场知名品牌数量及其所占市场份额均较低。据调查,占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也仅为7%左右。而且,行业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缺乏通畅渠道。自行车行业出口产品80%以上为国外定牌生产,其余不到20%的产品,虽以自有品牌出口,但主要通过超市进行销售,产品以小轮车为主,很难提升档次和附加值。
作为“自行车大国”, 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自行车行业清楚地认识到本行业的制造能力在国际上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但是,由于长期处于微利竞争状态,企业可用于研发的资金较少,导致行业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整体研发水平与国外竞争对手有所差距。用于竞技运动的高档产品仍为欧洲、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大品牌所垄断。产业的外延产品如自行车运动所用的服装、头盔、鞋、箱包等产品没有形成规模生产,与整车产销情况不协调。可以说,要实现从“自行车大国”到“自行车强国”的转变,研发是基础,品牌是关键;
今后自行车产业将有三个方面的趋势:一是自行车产销量保持在现有水平并略有增长,出口产品质量有所提升。二是自行车产业将有大的结构性调整。三是自行车企业将加快品牌战略实施。
三、中国制造业管理方式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从1978改革开放以来,整整30年,要走过别人100年的制造业管理发展过程过程,我们怎么走?而且我们是已经有了原来的经济体制,是要先破再立,或者是边破边立。要将这些西方的管理体系和科学导入到、引用到我们企业中去,所面对的困难是非常大的。
中国80年代的企业,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什么产品都稀缺,比如电视机只要能够生产出来,就能卖得掉。所以那个时候企业管理的重点不在于内部,而是在于企业家如何获取市场的机会。
90年代,由短缺经济慢慢地向过剩经济进行转型,当时的企业已经开始面对竞争压力。企业开始从争取社会资源,争取政府资源,慢慢地转移到树立企业的形象,企业经营的品牌,但还没有关心企业内部的战略、管理。只有少数的企业开始考虑企业内部的战略和管理。
到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国内所面临的竞争就是国际化的竞争,完全是取决于为什么你的客户为什么最终会选择你而不是选择其他人,为什么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功能比别人优秀,而且成本很低。这是2000年以后全面竞争的时代。我们现在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如何去面对这些优势和劣势?如何能够获取今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
过去讲到中国本土企业的优势,他们会说,我们有低成本。但是我们都没有去想我们的低成本是外生式的还是内生式的?我们所讲的低成本是劳动力比较便宜,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不去管它,原材料比较便宜,政府给的退税比较多。这些东西是外生式的低成本,不是属于企业内部自己能控制的。中国大部分企业所依赖的低成本是外生式的低成本,而不是内在的、内生式的低成本。
真正做到成本领先,就要有外生式的和内生式的成本领先。美国工人的工资大概是中国工人平均工资的40倍,但他们的整个制造成本只是国内的130%;在日本、美国生产的汽车并不比在中国生产贵多少。如果按照工资比例的话,应该是我们的40倍,但他们却可以做到基本上和我们成本一样,问题就是不在于他所依赖的外生式的低成本,而在于企业可以自己控制的内生式的成本优势。内生式的成本优势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先进的、创新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
中国制造业要真正意义上做到国际领先的企业,一定要有先进的、创新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在日本企业没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之前,日本企业不可能成为全世界领先的企业。中国创造可能有双重的含义,一是指创造出品牌、新的产品;另外一个是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当有个中国式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全世界所使用的时候,中国的企业才真正谈得上是世界级的企业。日本在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精益生产,但是精益生产的理念可以脱离日本文化,行之于欧美企业,也可以行之于中国企业。
四、如何提升华东地区的自行车产业的竞争力
面对国际化的竞争,中国的自行车业需要生存并取的长足的发展,唯有从制造迈向创造,方能落实真正的产业创新;同时要有先进的、创新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使中国的制造业具有内生式的成本优势。
2006年底,以捷安特公司为中心成立了G-TEAM,G-TEAM的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华东地区为中国的高级车生产基地,极具国际竞争力及优质的供应服务价值链之产业聚落基地,以使GIANT体系能朝高级化健康发展、永续经营方向发展。让G-TEAM会员厂商进行制造技术及供应链体系的变革,以促使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随之落实提升,创造最大的顾客满意而达成互惠共荣之目标。 G-TEAM从2006年底开始,团队的规模从开始的9个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6个企业;G-TEAM藉由自行车产业上下游的整合,全力推动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的实施和持续改善,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G-TEAM活动以半年为一期,每期活动的改善主题和目标由中心厂和会员厂共同协商确定,活动主题主要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交期为目标,每年的1月和7月举行改善主题的发表会,会员厂之间互相观摩、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