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的信息显示,2015年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创下年内新低。这也是中国经济先行指标连续第四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并创下2012年8月以来的新低。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低于荣枯线,且呈下降态势,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去过剩产能过程漫长,加之外需尚未明显改善,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交行报告分析称,11月制造业PMI五大分项指数中,生产指数为51.9%,环比降低0.3个百分点,表明当前制造业仍承受较大压力。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47.1%和47.6%,环比分别微跌0.1和0.2个百分点,也印证了生产指数的弱势。
传统行业、高耗能行业降幅扩大是制造业整体小幅下行波动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高耗能行业PMI指数较上月下降近2个百分点,低于制造业整体水平7个百分点以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降幅较为明显,分别为5.9和3.2个百分点。纺织业下降3.4个百分点,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下降7.6个百分点。
更为关键的是,被视作先行指标的新订单指数为49.8%,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且降幅比同步指标生产指数更大。预示今后一段时间市场需求或进一步趋弱,制造业PMI还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
内需不振,外需同样不给力。11月出口订单指数环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46.4%,显示欧美季节性需求带来的出口提振效应已经结束。其他数据也可佐证这点: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在经历9月的短暂休整后,10月继续下滑,重续2月以来的连跌势头;11月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从月初的706点跌至下旬的546点,跌幅高达16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