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电动自行车最近卖得有些火。
“不到3000元入手电动自行车,从此油价飞涨与我无关”“单位停车收费,油价还上涨,买电动自行车的念头一发不可收拾”……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市民分享了自己投向电动自行车怀抱的心路历程。
记者走访沪上多家线下门店时发现,作为简易代步工具的电动自行车,正朝着轻量化、锂电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可观的市场增长潜力下,传统品牌基底深厚,新势力品牌也不甘示弱,在你来我往的较量中,推动着产品的升级迭代。
“90后”女生小文最近想购置一台电动自行车,做了一番功课后,她看中了某新势力品牌的热销款,造型时尚,轻便灵活。
“经历上海这一次疫情,生活好像慢下来了。以前都是在外就餐或者点外卖,居家隔离期间,逐渐习惯了自己动手。”小文所在的社区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菜场和商超,一两公里的距离,没必要乘坐公交,走路又嫌麻烦。“不如买个电动自行车,还能在周末出去兜兜风。”
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由于便捷绿色,电动自行车本就颇受市场宠爱。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面对有限的道路以及停车资源,电动自行车不失为一种灵活的选择。不过,因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电动自行车一度陷入“鱼龙混杂”的局面,安全事故频发成为悬在产业发展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政策的导向催生了消费者的换购需求。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连续上涨的油价,则进一步拉高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促使越来越多的新人入手。
在严格的技术标准下,劣质企业艰难求生或者被迫淘汰。头部企业凭借品牌、研发、生产以及服务等方面积攒下来的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据艾瑞咨询统计的数据,雅迪、爱玛、台铃等排名前五的品牌,2021年销量达到3130万辆,占总销量的76.3%,而在2018年,这一数据为44%,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小牛、九号、哈啰等新势力品牌瞄准巨大的市场潜力,以个性化、创新性的品牌定位以及研发技术等,开拓市场份额。
在各自的“主场”优势下,电动自行车品牌们还在上演着一场场“双向奔赴”。传统品牌并不甘于放弃高端阵地,加紧研发冲刺,推出高端锂电产品或者智能化车型,比如雅迪成立高端出行品牌“VFLY”、爱玛打造时尚轻奢品牌“小帕”等;而新势力品牌们也各显其能开拓市场,比如小牛推出了平价品牌“GOVA”。
电动自行车市场遇热,究其原因可从四方面来看:
其一,受疫情后复产复工,乘坐公共交通需要72小时核酸证明等要求,一些上海市民纷纷开始考虑更加便捷的出行方案,使得电动车和自行车迎来了一波热销。
其二,今年以来,国内油价历经多轮调整,目前仍处于高位运行,高油价带来的连锁效应持续影响着相关市场。如今,不管是四轮还是两轮,电动车似乎都成了消费者更加青睐的选择。
其三,国家在2019年4月实施了新国标,并对2019年4月15日前购买不符合新国标的两轮电动车实行3至5年过渡期管理。天风证券研报预计,2021-2023年,在新国标驱动下,预计电动自行车年均复合增速超过40%。
其四,近年来欧美等地区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电动自行车在海外的销量也在快速增加。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2021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的进出口规模不断增长,且以出口贸易为主。
据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两轮电动车累计销量达成4100万辆,锂离子电池两轮电动车销量占比23.4%。2022年大量城市《新国标》过渡期结束,两轮电动车换购又将迎来一轮小高峰;此外,在节能减排、碳达峰、绿色出行等政策指引及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助推下,两轮电动车市场依旧拥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预计2022年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将达到3.5亿辆,未来两年两轮电动车平均销量将达到5700万辆。
有业内人士指出,曾经陷入同质化、价格战恶性竞争的电动车,经历过一番大浪淘沙,如今正逐渐进入“高端化”的发展赛道。智能化正为两轮电动车打开新局面,未来国内的市场竞争将逐渐导向产品的智能化竞争,以及基于两轮电动车的服务生态竞争。
中信证券称,由于电动两轮车“经济性、便捷性”特征明显,能够同时解决城市“四轮车使用成本高”及乡镇地带“公共交通不发达”痛点,电动两轮车消费偏刚性。未来三年随着非国标车替换需求增加,预计行业空间将进入6000万辆水平。
华创证券研报指出,全球电动两轮车增速超10%,21年全球电动两轮车市场规模为175.6亿美元,19-21年CAGR为6.7%,预计增速将维持上行态势。全球产销情况来看,中国两轮电动车产量和销售额占比分别为81%和90%,国内电动两轮车产商供给多,市场规模大。
有业内人士指出,经过一番大浪淘沙,电动自行车如今正逐渐进入“高端化”的发展赛道。“智能化正为两轮电动车打开新局面,未来国内的市场竞争将逐渐导向产品的智能化竞争,以及基于两轮电动车的服务生态竞争。”
责任编辑: